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诊断
文章来源:杭州甲康医院 省/市医保定点单位
直接咨询
营养失调性脂肪肝多有营养失调相关疾病的病史及其临床表现,如摄入营养过剩或不平衡,吸收不良综合征,慢性消耗性疾病等。轻症患者一般无临床表现,中、重度者多呈慢性肝病非特异性症状,如乏力、纳差、恶心、腹胀、右下腹不适或疼痛等,重症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、营养不良性浮肿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。肝脏呈轻、中度肿大,边缘钝,质地中等。血清转氨酶(ALT、AST)、γ-谷氨酰转肽酶(γ-GT)及碱性磷酸酶(ALP)可呈轻、中度增高;重症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可超过正常值。营养失衡者常见高甘油三酯血症、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脂酸血症,营养不良者常见低脂血症,主要为血浆磷脂含量减少,或伴低蛋白血症。染料排泄试验(ICG)异常。

正常肝脂质由约的磷脂,的三酰甘油组成,脂肪肝主要为三酰甘油沉积,而磷脂则相对减少。脂肪肝的众多病因中,营养失调占有很大的比例,但是其他一些病因(如酗酒,肥胖)也和营养失衡有或多或少的联系,比如肥胖就是典型的营养过剩。
在过去的年代,我国经济还是比较落后,脂肪肝的病因主要是营养不良,即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,糖类摄入过量,造成肝脏蛋白质合成障碍,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。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当时大多数人群长期厌食,节食,偏食,素食,吸收不良,于是身体消瘦,造成了低蛋白血症,同时造成胆碱,氨基酸缺乏,热量供应不足,缺乏营养,又加重消瘦,这时机体就会动用组织中的脂肪,但又不能在肝脏内正常转化脂肪,堆积下来导致了脂肪肝。这也是瘦人得脂肪肝 重要的原因。
如今,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,人体摄入过量的动物脂肪,植物油,蛋白质类食物及淀粉在体内通过生化反应均可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,这些同时也是肥胖症和营养过剩性脂肪肝形成的基本原因。
二、诊断
诊断宜根据病史、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,B超及/或CT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,在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可资确诊。本病在纠正营养失调后,肝内沉积的脂肪可逐渐消退趋于正常,若同时伴有肝细胞炎症、坏死病变者,可发展至肝纤维化,进展至肝硬化者少见。